省级综合档案馆服务模式发展探讨
一、核心结论:服务模式需从“被动保管”向“主动赋能”转型
当前省级综合档案馆服务模式面临服务范围有限、方式单一、人才与技术支撑不足等挑战,需通过顶层设计优化、资源整合创新、技术深度赋能、用户需求导向四大路径,构建“开放共享、智慧高效、精准服务”的新型服务模式,以适应数字化时代公众对档案信息的需求。
二、现存服务模式困境分析
服务范围与方式滞后
被动接收模式:多数省级档案馆依赖政府机关移交文件,信息更新滞后,难以满足社会对实时档案的需求。例如,民生档案(如社保、婚姻登记)的利用需求激增,但档案馆因接收流程繁琐,导致服务响应缓慢。
服务方式单一:以线下查档为主,线上服务功能有限,且缺乏个性化、场景化服务设计。如湖北省档案馆虽建成“湖北省档案资源共享利用平台”,但部分省份仍停留在“目录查询+纸质复印”阶段。
资源整合与利用效率低
资源分散:档案资源按部门、地区分割管理,跨馆利用需多次申请,增加用户成本。例如,跨省查档需通过邮寄或现场办理,耗时长达数周。
开发深度不足:档案资源多以原始文件形式存在,缺乏深度挖掘与二次加工。如湖北省档案馆虽建成“十大档案专题数据库”,但多数省份的专题数据库仍停留在目录级,全文开放率不足30%。
技术支撑与人才短板
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部分省级档案馆已实现“全域数字档案一体化”(如日照市档案馆),但仍有省份存在“系统孤岛”问题,数字档案与纸质档案管理割裂。
复合型人才匮乏:既懂档案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不足,导致新技术应用滞后。例如,人工智能在档案开放审核中的应用率不足20%,非密档案开放审核仍依赖人工。
用户需求响应不足
需求调研缺失:多数档案馆未建立用户需求反馈机制,服务内容与公众需求脱节。例如,老年群体对纸质档案依赖度高,但档案馆数字化后减少了纸质服务窗口。
服务效益低下:档案利用以学术研究为主,民生服务占比不足40%,未能充分发挥档案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
三、服务模式创新路径
顶层设计:构建协同服务机制
政策引导:出台省级档案馆服务标准与考核细则,明确服务方向与重点。例如,河南省提出“启动省域内档案馆际协同联动服务机制”,推动跨馆查档“一网通办”。
资源整合:建立省级档案资源目录中心,实现全省档案资源“一库统管、一键检索”。如湖北省档案馆接收市州县档案馆电子档案目录150万余条,形成区域档案目录中心。
技术赋能:打造智慧档案服务
数字化升级:推进“存量档案数字化、增量档案电子化”,提升档案可及性。日照市档案馆实现纸质档案数字化94.46万卷,馆藏档案应数字化率达90.7%。
智能化应用: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档案开放审核、检索推荐等功能。湖北省档案馆非密档案开放审核数字化支持率达100%,审核效率提升50%以上。
平台化服务:建设省级档案资源共享利用平台,支持“一馆查档、百馆联动”。湖北省平台实现从线下到线上、从PC端到移动端的跨越,年均利用人次超1.6万。
用户导向:精准匹配服务需求
需求调研:定期开展用户满意度调查,明确不同群体需求。例如,针对老年群体保留纸质服务窗口,针对青年群体开发移动端查档APP。
场景化服务:围绕民生、科研、文化等场景,提供专题档案服务。湖北省档案馆建设“湖北方言”“武汉军运会”等8个特色专题目录,共30万余条。
个性化推荐: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行为,推送定制化档案信息。如日照市档案馆通过关键词搜索,5分钟内为用户定位所需档案。
人才培育:强化专业支撑能力
培训体系:建立“业务指导+专业技术培训+政策研习”的复合型培训机制。河南省调查显示,97.7%的样本认为业务指导有利于提升能力,96.9%认可专业技术培训。
激励机制:将服务创新纳入绩效考核,鼓励工作人员参与技术研发与服务优化。例如,湖北省档案馆通过“智慧库房管理”等系统部署,提升管理效率20%以上。
四、典型案例借鉴
湖北省档案馆:“数智融合”模式
技术架构:建成“四网、五端、六房”信息化平台,部署6大业务系统,实现档案业务全流程数字化。
服务创新:打造“十大档案专题数据库”,归集档案目录1147万条、全文187万件,支撑党委政府决策与科研成果转化。
安全防护:建立磁、光、电多载体冷热备份系统,完成重要档案数据异地备份,确保数据安全。
日照市档案馆:“全域数字档案一体化”模式
资源整合:馆藏档案达65.9万卷件,涵盖文书、科技、声像等11种专业档案,形成多元化资源体系。
服务效率:通过数字化改造,查档时间从数小时缩短至5分钟,年均服务市民超10万人次。
社会影响:参与编撰《沂蒙精神专题档案汇编》,获评全省档案编研示范案例,推动档案文化传播。
五、未来展望
省级综合档案馆需以“用户为中心、技术为驱动、协同为路径”,构建“开放、智慧、精准、安全”的服务模式。通过政策引导、技术赋能、用户导向与人才培育,推动档案服务从“保管型”向“服务型”、从“单一化”向“多元化”、从“被动响应”向“主动赋能”转型,最终实现档案资源的社会价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