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论文与文学论文在规范表述上各有侧重,工学论文强调安全规范,涉及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等环节的严谨性,确保研究过程与结果的科学性、可靠性,避免因疏忽引发安全风险或数据失真,文学论文则注重伦理表述,涵盖对研究对象的尊重、隐私保护及文化敏感性,防止因不当表述造成对他人或文化的伤害,两者虽领域不同,但均要求研究者秉持严谨负责态度,确保研究合规、道德。
在学术写作中,工学论文摘要的安全规范与文学论文的伦理表述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功能,但均需遵循严谨的学术伦理与写作规范,以下从两者的核心要求、写作规范及实践案例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工学论文摘要的安全规范的核心功能是精准传递研究的技术价值与创新性,其安全规范主要体现在结构严谨性、信息完整性与学术诚信三个方面。
结构要素的完整性需包含对象、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且逻辑自洽,在《声带振动功能模式识别》一文中,摘要明确:
- 对象:不同发声方式、发音方式及声带病变对传导语音的影响;
- 方法:应用小波变换估计谐波噪声比;
- 结果:传导语音谐波噪声比变化范围为5dB,口腔语音为20dB;
- 传导语音谐波噪声比可更准确反映声带振动模式。
这种结构确保读者能快速把握研究的核心价值,避免因信息缺失导致误解。
学术诚信的底线需严格避免数据造假、方法夸大或结论主观化,在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中,若摘要未如实披露实验的伦理争议与技术风险,仅强调“技术突破”,则可能构成学术不端,国际期刊《Nature》曾因类似问题撤回多篇论文,强调摘要需与正文数据一致,且需明确标注伦理审批编号。
格式与语言的规范性
- 字数控制:中文摘要200-300字,英文100-150词,避免冗余;
- 术语统一:首次出现缩略词需标注全称(如“HNR”需注明“Harmonic to Noise Ratio”);
- 客观表述:禁用“本文”“我们”等主观词汇,改用第三人称(如“研究显示…”)。
文学论文的伦理表述
文学论文的伦理表述聚焦于研究对象的权益保护、研究过程的透明性及研究者价值观的显性化,其核心是构建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社会之间的伦理对话。
研究对象的权益保护
文学研究常涉及人类行为、文化现象或敏感话题(如性别、阶级),需通过伦理表述明确研究对象的选择标准、知情同意流程及隐私保护措施,在研究《自由》中主人公的伦理困境时,若涉及真实人物访谈,摘要需说明:
- 是否获得受访者书面同意;
- 是否对敏感信息进行脱敏处理;
- 是否遵循“最小伤害原则”(如避免引发受访者心理创伤)。
研究过程的透明性
文学伦理表述需揭示研究者的立场、方法论选择及潜在偏见,在叙事伦理学研究中,若采用“深度访谈法”,摘要需说明:
- 访谈提纲的设计依据(如是否基于伦理理论框架);
- 访谈对象的代表性(如年龄、性别、社会阶层分布);
- 数据分析的客观性(如是否采用三角验证法)。
价值观的显性化
文学伦理表述需通过语言传递研究者的伦理关怀,在分析《工程伦理视角下的基因编辑婴儿》时,摘要可强调:
- “本研究从生命伦理原则出发,批判技术至上主义对人类尊严的侵蚀”;
- “通过对比中西方伦理规范,提出‘技术-伦理’协同发展的路径”。
这种表述使读者能清晰感知研究者的价值取向,避免“价值中立”的伪客观性。
实践案例:工学与文学伦理的融合
以“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为例,工学部分需在摘要中明确:
- 技术安全:数据加密算法(如AES-256)的使用;
- 伦理合规:通过ISO 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 结果验证:采用双盲测试确保算法公平性。
文学部分则需补充:
- 学生权益:匿名化处理学习数据,获得家长书面同意;
- 教师角色:避免算法偏见对教学评价的影响;
- 社会影响:讨论技术普及可能加剧的教育资源不平等。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