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论文运用文献计量法,聚焦机械工程领域机械性能演化相关研究,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展开探讨,此方法旨在梳理该领域研究脉络,挖掘关键信息,借助对关键词共现情况的分析,能清晰呈现不同关键词间的关联,进而揭示机械性能演化研究方向、热点及潜在趋势,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助力机械工程领域在该方向上深入探索与创新发展 。
机械性能演化关键词共现分析
机械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随技术发展持续演变,机械性能作为核心研究方向,其演化路径可通过文献计量法中的关键词共现分析揭示,共现分析通过统计高频关键词在文献中的共现关系,构建学科知识网络,识别研究主题的关联强度与发展趋势,本文结合机械工程领域文献数据,系统阐述机械性能演化关键词共现分析的方法与实践。
共现分析的理论基础
共现分析基于以下假设:
- 关键词代表性:作者选择的关键词能反映研究核心内容;
- 共现关联性:同一文献中多次共现的关键词存在内在联系;
- 学科意义:高频共现词对代表领域研究重点;
- 术语可靠性:规范化的关键词是科学概念的可信指标。
通过统计关键词对在文献中的共现频次,可构建共词矩阵,进而通过聚类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揭示学科结构与演化趋势,若“增材制造”与“机械性能优化”频繁共现,可能暗示该领域存在技术融合的创新点。
机械性能演化关键词共现分析方法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 数据来源:
- 中文文献: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等;
- 英文文献:Web of Science(WOS)、Scopus等。
- 检索策略:
- 主题词:机械性能、增材制造、3D打印、材料力学、疲劳测试等;
- 时间范围:2015—2025年(聚焦近十年研究动态);
-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
- 数据清洗:
- 去除重复文献、非机械工程领域文献;
- 统一关键词表述(如“3D打印”与“增材制造”合并);
- 筛选高频关键词(如频次≥10次)。
共现矩阵构建
- 统计方法:
- 计算每对关键词在文献中的共现频次,形成对称共现矩阵;
- 标准化处理:采用包容指数法(Jaccard指数)消除词频差异影响,公式为:
[ J(A,B) = \frac{N(A \cap B)}{N(A) + N(B) - N(A \cap B)} ]
(N(A \cap B))为关键词A与B的共现文献数,(N(A))和(N(B))为各自出现文献数。
- 示例矩阵(部分):
| 关键词 | 增材制造 | 机械性能 | 疲劳测试 | 3D打印 |
|--------------|----------|----------|----------|--------|
| 增材制造 | - | 45 | 28 | 62 |
| 机械性能 | 45 | - | 33 | 51 |
| 疲劳测试 | 28 | 33 | - | 19 |
| 3D打印 | 62 | 51 | 19 | - |
共现网络可视化与聚类分析
- 可视化工具:
- VOSviewer、CiteSpace、Gephi等;
- 节点大小代表关键词频次,连线粗细代表共现强度。
- 聚类方法:
- 层次聚类:通过距离算法(如Ward法)将共现强度高的关键词聚为同一类团;
- 模块化分析:利用Louvain算法识别网络中的紧密子群,揭示研究子领域。
- 示例结果:
- 类团1(增材制造与机械性能):包含“增材制造”“3D打印”“机械性能优化”“材料力学”等关键词,反映增材制造技术对机械性能的影响研究;
- 类团2(疲劳测试与耐久性):包含“疲劳测试”“断裂力学”“耐久性设计”等关键词,聚焦机械部件的寿命评估。
战略坐标图分析
战略坐标图以向心度(Centrality)为横轴、密度(Density)为纵轴,划分四个象限:
- 第一象限(核心驱动领域):高向心度、高密度,如“增材制造与机械性能优化”,代表领域内紧密关联的核心研究方向;
- 第二象限(潜在增长领域):高向心度、低密度,如“生物3D打印与机械适配性”,可能成为未来突破点;
- 第三象限(边缘领域):低向心度、低密度,如“传统加工工艺优化”,研究热度较低;
- 第四象限(成熟领域):低向心度、高密度,如“经典材料力学”,研究已趋饱和。
机械性能演化关键词共现分析实践
增材制造领域机械性能研究
- 关键词共现:
- “增材制造”与“机械性能优化”共现频次最高(62次),其次为“3D打印”与“材料力学”(51次);
- 新兴共现对:“生物3D打印”与“组织工程支架机械性能”(19次),反映跨学科融合趋势。
- 研究演化:
- 2015—2018年:聚焦金属3D打印的机械性能提升(如SLM技术);
- 2019—2022年:转向多材料复合打印的力学适配性研究;
- 2023—2025年:生物3D打印支架的机械-生物功能协同设计成为热点。
传统机械部件性能研究
- 关键词共现:
- “疲劳测试”与“断裂力学”共现频次33次,反映机械部件寿命评估的持续关注;
- “耐久性设计”与“超载分析”共现频次28次,体现工程应用中的实际需求。
- 研究演化:
- 2015—2018年:高强度钢的疲劳性能优化;
- 2019—2022年:复合材料部件的耐久性设计;
- 2023—2025年:智能监测技术(如传感器集成)在机械性能评估中的应用。
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机械性能研究呈现以下趋势:
- 技术融合:增材制造与机械性能优化的结合成为核心领域;
- 跨学科延伸:生物3D打印、智能监测等新兴方向潜力显著;
- 应用导向:耐久性设计、超载分析等工程实际问题持续受关注。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结合:
- 语义分析:利用NLP技术提取关键词的深层语义关联;
- 时间序列分析:追踪关键词共现强度的动态变化,预测研究前沿;
- 国际比较:对比中美欧等地区的研究热点,识别合作与竞争领域。
文献计量法为机械性能研究提供了量化视角,有助于研究者把握学科脉络,优化研究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