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格式中的摘要写作: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格式差异

写作有结构化与非结构化两种格式,结构化摘要按特定结构呈现,如分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等部分,条理清晰,便于读者快速抓取关键信息,适用于信息量大、内容复杂的论文,…

写作有结构化与非结构化两种格式,结构化摘要按特定结构呈现,如分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等部分,条理清晰,便于读者快速抓取关键信息,适用于信息量大、内容复杂的论文,非结构化摘要则以连贯段落形式,综合阐述研究要点,表述更灵活自由,但信息抓取难度稍大,两种格式各有特点,作者应根据论文性质、读者需求等合理选择,以提升摘要质量与传播效果 。

结构化摘要的模块化与标准化通过预设模块实现信息分类,常见格式包括IMRAD(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及CONSORT声明推荐的临床试验结构,以医学论文为例,其结构化摘要通常包含:

  1. 目的(Objective):明确研究问题与科学假设,如“评估新型抗生素联合植物甾醇对多重耐药菌的体外协同效应”。
  2. 方法(Methods):描述实验设计、样本量、干预措施及统计方法,采用试管稀释法测定α-菠菜甾醇与头孢噻呋对4种病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3. 结果(Results):呈现关键数据,如“α-菠菜甾醇对大肠杆菌的MIC为256 μg/mL,联合用药时协同指数为0.375”。
  4. Conclusion):总结研究发现与临床意义,如“该组合在体外显示强协同作用,值得进一步体内研究”。

优势:模块化设计使读者可快速定位核心信息,符合临床决策者对效率的需求,CONSORT声明要求临床试验摘要必须包含随机化方法、盲法等关键要素,以确保研究透明度。

内容组织:非结构化摘要的叙事性与连贯性采用单段式叙述,将背景、方法、结果与结论融合为连贯文本,以工程领域论文为例,其摘要可能表述为:

“针对传统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本研究通过新型化学合成法从豆甾醇制备α-菠菜甾醇,并测试其与头孢噻呋联合对4种病原菌的体外活性,结果显示,α-菠菜甾醇的MIC为256 μg/mL,联合用药时对大肠杆菌的协同指数为0.375,时间-杀菌曲线表明组合用药具有浓度依赖性,结论认为,该组合在体外具有显著增效作用,需进一步验证体内疗效。”

特点:叙事性更强,适合理论推导或跨学科研究,但信息检索效率较低,社会科学论文常通过非结构化摘要阐述研究背景与理论贡献,而非直接呈现数据。

应用场景:学科差异与期刊要求

  1. 结构化摘要的适用领域

    • 医学与临床研究:CONSORT、STROBE等指南强制要求结构化格式,以确保研究可重复性。
    • 工程技术:IMRAD结构适用于方法创新类研究,如新材料合成或算法优化。
    • 期刊偏好:如《柳叶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顶级期刊明确要求结构化摘要,字数限制在250词以内。
  2. 非结构化摘要的适用领域

    • 人文社科:理论建构或质性研究需通过叙事阐述研究意义,如教育学论文的摘要可能强调“本研究通过扎根理论分析教师反馈行为,揭示其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机制”。
    • 交叉学科:当研究涉及多领域方法融合时,非结构化摘要可避免模块割裂,如“本研究结合计算生物学与实验验证,发现XX基因在肿瘤代谢中的双重调控作用”。

写作规范:从语言到格式的细节把控

  1. 结构化摘要的写作要点

    • 模块独立性:每个部分需自成逻辑,避免交叉引用,方法部分应完整描述实验步骤,而非依赖正文补充。
    • 数据精确性:结果部分需包含具体数值与统计显著性,如“联合用药组死亡率降低40%(p<0.01)”。
    • 术语一致性:使用学科通用缩写,首次出现时需全称标注,如“最低抑菌浓度(MIC)”。
  2. 非结构化摘要的写作要点

    • 逻辑连贯性:通过连接词(如““)构建叙事流,避免信息碎片化。
    • 重点突出:将核心发现置于段首或段尾,如“本研究首次证明XX机制在XX条件下的适用性”。
    • 语言简洁性:删除冗余修饰词,如将“本研究通过大量实验发现”改为“实验表明”。

实践建议:如何选择与优化摘要格式

  1. 参考目标期刊要求:投稿前需查阅期刊的《作者指南》,如《自然》期刊允许非结构化摘要,但要求在200词内清晰阐述研究创新。
  2. 平衡信息密度与可读性:结构化摘要可通过加粗小标题提升可读性,非结构化摘要可通过分段(虽无明确模块,但可通过语义划分)优化信息流。
  3. 利用工具辅助:使用EndNote等文献管理软件生成符合期刊要求的摘要模板,或通过Grammarly检查语言简洁性。

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摘要的本质差异在于信息组织方式:前者通过模块化实现高效检索,后者通过叙事性构建学术语境,研究者需根据学科特性、期刊规范及研究目标选择合适格式,并在写作中严格遵循“目的-方法-结果-的核心逻辑,最终实现学术成果的精准传播与广泛引用。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爱论文写作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lunwen.cc/geshi/2650.html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 Q: 6759864

邮箱: 6759864@qq.com

工作时间:9:00——17:0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