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图设计规范
图像类型与标注
- 分类:明确图像类型(如CT、MRI、超声、PET等),并在图注中标注扫描参数(层厚、分辨率、对比剂类型等)。
- :
- 解剖标识:用箭头/虚线框标注关键解剖结构(如肿瘤位置、血管分支)。
- 病理标识:若涉及病变,需用不同颜色标注病灶范围(如红色框为肿瘤,蓝色框为水肿区)。
- 比例尺:添加比例尺或标尺(如“5cm”),确保图像可量化分析。
- 方向标识:标注解剖方向(如“L”=左,“R”=右,“A”=前,“P”=后)。
图像排版要求
- 多图对比:若需对比不同模态(如T1WI vs T2WI)或时间点(术前vs术后),采用子图形式(如Fig. 1(a), (b)),并保持统一比例。
- 伪彩色处理:对功能影像(如fMRI、DWI)需说明伪彩色映射规则(如“红色表示高代谢区”)。
- 版权声明:若使用公开数据集,需在图注中注明来源(如“Data from TCGA-LUNG dataset”)。
示例图注
Fig. 1 MRI影像对比及病灶标注
(a) T1加权像显示左额叶占位性病变(红色箭头);
(b) T2-FLAIR像显示病灶周围水肿(蓝色虚线框);
扫描参数:层厚5mm,TR/TE=2000/90ms,对比剂为Gd-DTPA(0.1mmol/kg)。
诊断指标表设计规范
表头设计
- 核心字段:
- 指标名称:如“灵敏度”、“特异度”、“AUC值”。
- 测量方法:如“ROC曲线分析”、“Dice系数计算”。
- 统计值:均值±标准差、中位数(四分位距)、95%置信区间。
- 显著性:标注p值(如*p<0.05, **p<0.01)。
分组与对比
- 分组列:若涉及多组对比(如健康组vs疾病组),需明确分组标准(如“按TNM分期分组”)。
- 多时间点:若为纵向研究,按时间顺序排列指标(如“术前”、“术后1月”、“术后6月”)。
示例表格
| 指标 | 健康组(n=30) | 疾病组(n=50) | p值 |
|---|---|---|---|
| 肿瘤体积(cm³) | 8±0.3 | 5±4.2 | <0.001** |
| ADC值(×10⁻³mm²/s) | 2±0.1 | 8±0.2 | 003* |
| 诊断准确率(%) | 6(78.2-91.4) |
注:ADC值为表观扩散系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 **p<0.01。
综合排版建议
- 图文关联性:
图像与表格需对应描述,例如在结果部分引用“如图1(a)所示,表2中疾病组的ADC值显著低于健康组(p=0.003)”。
- 一致性:
统一术语(如“灵敏度”避免混用“敏感性”),单位使用国际标准(如“mm”而非“毫米”)。
- 可重复性:
补充方法学细节(如影像分割算法、诊断阈值设定),便于其他研究者复现。
- 软件工具:
推荐使用专业软件标注图像(如ITK-SNAP、3D Slicer),表格建议用LaTeX或Excel生成规范格式。
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 问题1:图像分辨率不足导致细节丢失。
解决:提供原始分辨率图像作为补充材料,或在正文中说明降采样原因。 - 问题2:表格数据过多导致阅读困难。
解决:拆分为主表与附表,主表保留关键指标,附表提供完整数据。 - 问题3:统计方法未明确。
解决:在表注或方法部分详细说明统计检验类型(如t检验、卡方检验)。
通过以上规范,可确保医学影像与诊断指标的呈现符合学术严谨性要求,同时提升论文的可读性与可重复性,实际应用中需根据期刊具体要求调整格式(如字体、行距等)。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